首页 > 首页 > 刑法 > 取保候审

取保候审申请书范例参考,取保候审申请书该怎样写?(内附范文)

来源: 无忧找律师  2020-07-14 07:42:02 阅读数:227

一、取保候审申请书该怎样写?

根据法律规定,公安机关、检察机关和法律机关有权获得取保候审。就程序而言,可以分为:一是公安机关、检察机关和法律机关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,直接主动取得取保候审;二是根据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聘请的律师的申请,或者根据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申请,决定取保候审。显然,在审判前获得担保人的决定取决于公众、检察和法律当局。取保候审决定作出后,调查人员填写《取保候审决定》和《取保候审通知书》,由部门负责人审核,领导签发。然后,承包商应向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和担保人宣读取保候审决定,告知他们各自应遵守的规定和义务,以及违反规定和义务的法律后果等。并要求他们出具保证书并签字或盖章。

取保候审申请书写作注意事项

除了阐述证据和可能的处罚外,还应注意以下关键因素:

1.案件的性质并不严重。

2、如果是偶然犯下的,应注明。

3.犯罪嫌疑人或被告通常表现良好。

4、如果是过失犯罪,应当注意。

5、犯罪的年龄,如未成年人,应予以规定。

6、犯罪后有较好的悔改表现。

7、是否有固定职业,固定职业更有可能被批准获得取保候审。

8.同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是否被逮捕,如果被逮捕,应当注明。

9.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是否知道线人或者证人,如果不知道,应当注明。

10、案件的重要证据已经收集,已经收集的,应当注明。

11、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身体状况,是否患有严重疾病。

12.犯罪嫌疑人或被告是否正在哺乳一岁以下的婴儿。等等。

二、取保候审申请书范本(仅供参考):

(一)取保候审申请书(家属用)

申请人: ,女,汉族,住 市村,电话:。他是犯罪嫌疑人XXX的妻子。

申请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: ,男,汉族,籍贯 村 厂(职务)。因涉嫌非法持有枪支,于2006年xx月xx日被xx市人民检察院逮捕,现被关押在xx市看守所。

申请事项: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。

事实和理由:

经市人民检察院批准,于2006年月日逮捕了犯罪嫌疑人。现在公安机关的调查已经完成,并已提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。考虑到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性质和案件的相关情况,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第51条规定的取保候审条件,目前工厂急需犯罪嫌疑人回来参与策划和管理,此外,犯罪嫌疑人在拘留期间身体一直不好。因此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第52条,申请人申请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,并愿意依法缴纳保证金或提供保证人。请审核并批准。

带着最美好的祝愿

xx市人民检察院

申请人:

年月日

(二)取保候审申请书(犯罪嫌疑人辩护律师用)

申请人:_ _ _ _ _ _ _ _ _ _ _ _律师事务所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律师。通信地址或联系方式: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

申请事项: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。

理由:犯罪嫌疑人因涉嫌_ _ _ _ _ _案,于_ _ _ _ _ _年_ _ _ _ _ _月_ _ _ _ _ _日被_ _ _ _ _ _人民检察院逮捕拘留(或决定逮捕)。

根据本案犯罪嫌疑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、近亲属的请求

(注:此模式适用于犯罪嫌疑人已被批准逮捕,且律师在逮捕后调查阶段代表其提出保释申请等待审判的情况。)

申请人:

申请的犯罪嫌疑人:(姓名、性别、年龄、国籍、籍贯、职务、住址)因涉嫌某某罪名被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拘留,现被拘留在朝阳区看守所。)

申请:我恳请你局采取措施,争取到一名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XXX。

事实和理由:

该律师事务所接受其家庭成员的委托,在调查阶段作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嫌疑人XXX的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。

通过询问委托人、会见犯罪嫌疑人XXX,并结合法律规定和北京市近期颁布的刑事司法政策,我认为涉案犯罪嫌疑人XXX性质轻微,为从犯,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(以下简称《关于限令犯罪在逃人员投案自首的通告》)规定的期限内自首。因此,我恳请你局对上述情况进行详细审查,并依法将强制措施变更为XXX取保候审。

文章推荐:

法律咨询
导师推荐

更多律师 >

无忧找律师

法律百科律师在线在线提问注册会员

法律常识无忧找律网关于我们网站导航

©无忧找律师 版权所有
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
如有违反,追究法律责任

反馈留言 |联系客服

京ICP备19043850号 m.51zlaw.com